搜寻

智财新讯

专利
回列表

富士康向谷歌出售专利底气何来?

2014/5/22

       买方是成名已久的科技巨头,卖方却是以提供电子产品代工业务而著称的企业,这看上去有些让人意外的事却真实发生了。据外媒报导,前不久,富士康向谷歌出售大量通信技术专利,引起了业界关注。
       富士康专利为何赢得谷歌的青睐?在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袁真富看来,富士康虽然以代工著称,但其历来重视自主研发和注重知识产权。在知识产权已经全面渗透到企业研发、生产、销售,乃至投资、并购等业务环节的背景下,传统制造业要想改变有“制造”无“创造”,只“制造”不“智造”的格局,必须逐步向研发和营销这两个高附加值的领域延伸和拓展,才能实现产业升级的自我突破。
摒弃有“制造”无“创造”
       事实上,这并不是富士康第一次对谷歌出售专利。2013年,可穿戴设备在全球掀起热潮。出于巩固可穿戴设备市场领先地位的需求,2013年9月,谷歌从富士康购买了1件与头戴式显示设备有关的专利。通过该设备谷歌眼镜可将虚拟图像迭加到现实景象中,谷歌借此加强了产品的知识产权布局。当年的《金融时报》曾对此发表评论,“一家美国科技公司从亚洲公司购买知识产权,这实属一桩罕见的交易。”富士康的知识产权实力也初见端倪。
       尽管富士康以提供电子产品代工业务而著称,但其同样也拥有雄厚的自主研发能力,以及庞大的专利组合。据了解,2010年,富士康全年在美提交1438件核心专利申请,名列全球第13位;2013年,富士康的排名再度提升,名列第8位。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,富士康在全球累积提交12.84万件专利申请,获权的数量超过6.43万件。
       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。“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积累,富士康将其部分专利出售给谷歌,业内不感到意外。”袁真富表示,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,即便是代工企业,知识产权也至关重要。代工企业必须具有尊重委托厂商知识产权的意识和文化,才能增强委托厂商将其核心产品委托代工的信心;要想为委托厂商提供更好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水平,就必须持续创新,并以专利和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强化自己的代工优势。“许多有名的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都曾经在富士康工作过,可以说,富士康是国内第一代知识产权职业经理人的摇篮。”袁真富表示。
改变只“制造”不“智造”
       富士康对科技巨头出售专利,也引发业内对富士康正在谋求转型,希望摘掉简单代工帽子的猜测。这也应证了郭台铭多年前就提出的要构建“科技的鸿海、智慧的鸿海”的构想。在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的大背景下,传统制造业如何依靠知识产权实现产业升级的自我突破,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       对此,袁真富认为:“就短期而言,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,但长期来看,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产权等核心竞争力。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和强化,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依赖于研发或创新。”他表示,从“微笑曲线”来看,研发与营销两端的利润最高,制造端的利润最低,因此,传统制造业必须改变有“制造”无“创造”,只“制造”不“智造”的格局,逐步向研发和营销这两个高附加值的领域延伸和拓展。无论是研发还是营销,都需要专利、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。知识产权不仅仅是一种纸面上的法律权利,更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和市场拓展的商业工具和竞争利器。传统制造业必须通过创新和知识产权,来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。
       据了解,历经多年发展,富士康已建立遍布亚、美、欧3大洲的专业研发网络,依托高素质精英研发团队,打造自主创新平台,累积了大量具备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。纳米科技、热传技术、纳米级量测技术、无线网络技术、绿色环保科技、CAD/CAE技术、光学镀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建立,更使富士康在相关领域取得巨大技术突破,确立了其在精密机械与模具、半导体、云运算、液晶显示等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。
       袁真富坦言,富士康作为代工巨头,能够打破常规,突破传统,向互联网的巨擘谷歌公司出售专利,本身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。“相信此次事件会触动传统制造业,尤其是代工行业的神经,有助于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。”

作者:丁 涛,2014/5/21,摘自:中国法院网

 

TOP